副標題(善用Ctrl+F)
一、劇本
二、IMDB、爛番茄評價
三、小說&電影比較
四、真人真事-Before I Go To Sleep
一、劇本
開場:
使用倒敘法做開場,Christine(Nicole Kidman)在廁所錄製影像日誌,並且害怕Ben(Colin Firth)。營造出緊張的氣氛以及懸疑感!
故事接回兩個禮拜前
用Ben(Colin Firth)告知Christine(Nicole Kidman)罹患失憶症-並且於每日起床後將會失去所有記憶,而自己是她的丈夫。
這裡是其中一條懸疑線(Ben的告知)
立刻又用Christine(Nicole Kidman)接到Dr. Nash(Mark Strong)的電話,告知Christine自己一直在接受治療
並且使用相機紀錄下每一天發生的事,而這些事情Ben毫不知情。
這裡又是另一條嫌疑線(Dr. Nash以及自己的紀錄)
開場利用不斷地戳破第一條嫌疑線Ben(Colin Firth)的謊言來導向"兇手是Ben"
並且適時參入Christine(Nicole Kidman)心不在焉被車、飛機等等交通工具被嚇到的場景
來帶動整個驚悚的氣氛,更顯示出主角內心的不安全感。
中段:
一連串的事件不斷地發生,將開場所建立的信任以及嫌疑徹底打亂,真相像是羅生門。
Dr. Nash(Mark Strong)可能才是兇手?
Claire(Anne-Marie Duff)的背叛?
Ben(Colin Firth)才是真正關心在乎自己的人?
中段是整部戲的重點,觀眾隨著劇情一步步顛覆自己對於Ben(Colin Firth)是壞人的形象
讓故事又再度轉成對第二條嫌疑線的不信任,但不過份強化,讓觀眾去懷疑。
結局:(不雷)
這部片的好壞玩偶不做評論,只是把每一段的劇情陳列,玩偶覺得如果你要評論這部片,要去想開場營造的詭異氣氛夠不夠?
中段在引導你思考時,有沒有讓坐在坐位上的你真的覺得好奇?你該相信第一條嫌疑線還是第二條?
一部"改編"電影,故事是別人寫好的,但編劇有沒有增加它的張力、讓觀眾更加進入整場戲,就看編劇的功力。
玩偶很喜歡這個鏡頭,它象徵著每一次的開始以及結束。
二、IMBD、爛番茄評價
6.5/10 58%
三、小說&電影比較
《別刺激任何人》跟《刺激1995》較為不同,大多的刪減都出自於"電影長度"的問題,因為刺激《1995》的原著是一篇「短篇小說」所以很多事情的加入都是以"增加戲劇張力"為主
這裡先說"增加戲劇張力"的部分
1.用影像日記方式做紀錄/小說裡是用日記
2.最後是在激烈打鬥後結束/小說是用意外的火災
3.增加許多添增主角不安全感的橋段-飛機、貨車
4.醫生本名是Mike/醫生本名是Ed
"電影長度"的部分
1.電影沒有這段/Christine(Nicole Kidman)當初受暴時,肚裡還有一個兒子
2.醫生告訴Christine(Nicole Kidman)她是遭人攻擊才失憶/小說則是自己想起來
3.電影沒有這段/Christine(Nicole Kidman)待過精神病院
4.Mike不知道日記的事/Mike早就知道日記的事
四、真人真事-Before I Go To Sleep
相信嗎?在國外,是真的有像是電影裡頭這樣的病徵呢!
玩偶在這做一個簡述
詳文點這
一位48歲婦女,在2005年發生車禍,並且從那時起,她一入睡後就會失去記憶,但跟Christine不同,對於車禍之前的事她完全都還記得,只是一入睡後就忘記前一天的記憶。
經過專家檢查,並沒有發現她的腦部有任何的創傷,因此判定她為"心裡因素導致無法進行長期記憶"。
一段時間後,專家用一個詭計,玩偶在這邊用舉例的方式比較好理解
專家先告知等等會給患者要進行一個測試,並且測試內容是"有關今早記憶的一幅畫"
但專家卻偷偷地進行更換
將測試內容變成"前幾天看過的一幅畫",並將畫給患者看
專家問:「這幅畫有印象嗎?」
患者看了後對專家說:「有啊,就是今天早上看的那幅。」
專家覺得錯愕,因為患者明明就可以記得前幾天的記憶!所以他們猜測...
患者在「裝病!」
但在經過一連串的測試之後,發現患者確實不是在裝病,於是專家們認為,患者是"深深相信自己有這樣的疾病,類似自我催眠,而真的產生了"
最後專家們找出一個解決方法,因為患者一天至多只能睡六個小時,否則她的記憶將會消失,於是每天都需要設置鬧鐘
最新的報告來自2010年,患者報告他用這樣的方式下來,生活過得一切正常。
這篇的分析大概就到這裡了,希望大家喜歡
下一篇是有人點播的《告白》電影+小說雙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