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標題(善用Ctrl+F)
一、劇本
二、IMDB、爛番茄評價
三、小說&電影比較
四、中島哲也電影手法
再看這篇文章之前,請聽著《告白》裡放的這首歌吧!
在篇章四會告訴你原因:))
一、劇本
這部電影的劇本,並非按照傳統的三幕式劇本,雖然嚴格上來說,也是按照開場-中段-結尾去進行
但在幕與幕之間的分隔,並不是使用"轉折點",而是用"不同人物的告白"。
悠子老師的告白
和小說一樣,用悠子老師(松隆子 飾)的告白方式作為開頭,整場事件就是從這裡開始
悠子老師在充滿青春活力的班上(互傳簡訊、嘻笑打鬧)
描述其女愛美去世前後的經過,並且宣布在少年A、B就是殺害愛美的兇手
甚至表明已經在A、B的牛奶中放入罹患HIV的「勸世鮮師」血液
以悠子老師的觀點來看待愛美的死以及兩位兇手的自白,母親的憤怒以及身為人師的內心衝突,最後選擇用冷冷的語氣說出駭人的陰謀。
美月、小直媽的告白
藉由美月(橋本愛 飾)寫給悠子老師(松隆子 飾)的信,作為告白
由美月擔任旁白口述自從悠子老師離開後發生的事
霸凌事件、維特老師(岡田江生 飾)的過分熱血、小直沒有來上課
後面開始穿插,漸漸淡入小直媽(木村佳乃 飾)的告白
以美月的觀點來看待整件事情,對於霸凌、對於生命的價值、對於悠子老師陰謀的想法,符合自己角色青少年設定,對一切充滿懷疑,並且將這些疑問都給悠子老師(觀眾)。
按照時間軸的方式,適當地放入小直媽的告白,描述一位溺愛小孩的母親,從愛→失望→殺了自己小孩的心路歷程。
修哉、小直的告白
由修哉殺害美月(橋本愛 飾)後開始,解釋修哉整個人的成長經歷,適當的時機插入小直的告白,和上一段一樣漸漸淡入小直
先從修哉開始告白,時間軸開始重複,但是大部分為短暫帶過,或者對於劇情沒交代的部分補充,著重在修哉的成長歷程,來解釋犯罪的原因。
後面接到小直的告白非常的短,因為電影長度的關係,對於小直的心理狀態及過去描寫甚少
(結局這邊不雷)
二、IMDB、爛番茄評價
7.9/10 80%
三、小說&電影比較
在這部電影中和原著不同的地方非常非常非常多,可以說是很獨立的一部作品,當然中島哲也導演的特色是的畫面以及配樂的安排,這點等等會提到。
因為數量很多,這邊就只列出電影中"增加戲劇張力"的部分
1。霸凌畫面的加入
2。美月(橋本愛 飾)和悠子老師(松隆子 飾)的見面
3。美月(橋本愛 飾)和渡邊的交往
4。悠子老師(松隆子 飾)最後直接出來和渡邊面對
5。小直媽(木村佳乃 飾)是事後才發現"殺人兇手"卡片
6。倒轉時鐘成了重點
其中很多點是玩偶覺得沒有放進去很可惜的,像是小直沒有像小說中有理光頭,美月沒有說出自己喜歡的是小直
總之,在「小直的心理狀態」這部片著墨的實在太少,甚至用搞笑廣告式帶過屬於他的部分...
四、中島哲也電影手法
導演及編劇中島哲也是廣告設計出身的,而他的作品都有兩大特色-
如同廣告一般的畫面、量身訂作的流行背景音樂
而在《告白》當中,導演使用了冷色調畫面去詮釋,什麼是冷色調呢?
附上幾張《告白》冷色調廣告畫面,超美...
不只是冷色調,連拍攝手法都在挑戰觀眾的視覺呢!
到底用了幾個鏡頭啊
最後是音樂的部分,導演中島哲也偏好愛流行音樂,也因為這部片對流行音樂做了不少研究
導演的理念是:「聽到音樂而想起電影。」這不就是配樂的原始精神嘛!!
聽完玩偶前面放的那首歌,有想起來《告白》的那種無奈、詭譎的感覺嗎?
玩偶這篇就寫到這,希望大家喜歡,下一篇是《控制》
發現原創劇本真的越來越少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