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篇是小說以及電影的二合一篇,至於為什麼會把兩篇一起合起來呢?是因為玩偶想把重點放在電影上,不是小說寫不好,而是覺得"很久沒看到一部,令人讚嘆的改編電影了"
再進入主題之前,這邊想來說說片名的小彩蛋 (Gone girl)
有看過小說的人應該就會知道,在小說的最後,譯者的話那裏有提到 Gone 這個字其實有兩種含意,一個是大家所想的 "離開" 而另一個是" 傑出 " 這種雙關語法是不是很有趣呢?已經看過或閱讀過的人就會了解它的涵意哦!
當然台灣翻成《控制》其實還不錯啦,不過比起原來的意涵似乎略遜了一點點呢XD
什麼時候才會有人超越《忐忑》這部神片名呢
副標題(善用Ctrl+F)
一、劇本
二、IMDB、爛番茄評價、比較
三、作者、導演
四、有趣小知識
五、評論
一、劇本
劇本和小說一樣,使用三段的方式敘述,但是這是一部「作者編劇」所寫的劇本,
試想想如果你今天已經寫出一本小說,那你在構思劇本時,會怎麼樣?
a.繼續按照小說的情節,不擅自加入任何劇情,反正小說已經大賣了不是嗎?
b.大刀闊斧,貫徹「作者已死」的理論,我不是改編,而是原創。
c.按照小說的情節繼續走下去,稍微加入一些戲劇性的劇情,刪去不需要的情節,但有時總忍不住,加一些自己當初沒有想到的劇情。
這部電影的答案是:(C)
(一) 男孩失去女孩
簡而言之就是,矛頭全部指向Nick(Ben Affleck 飾)
這段很有趣的地方是,Nick(Ben Affleck 飾)在接送他爸爸時,以及被拍照時,對於那隻小三手機放了很多很多的暗示
分析與小說不同的地方:
沒有明確的寫出Amy的爸媽也是知名的心理學家/小說有強調Amy家庭的背景
對於查槍的廢棄商場沒有描述/小說有說明商場的由來
與小三在Margo家有做愛/小說深刻描寫Nick內心的掙扎但沒做愛
Nick的爸爸沒有多做描述/小說中Nick的爸爸是個大爛人,並且對Nick影響很深
曾被Amy害過的只有一位男生/曾經被Amy害過的還有一位女生
(二)男孩對於女孩
從Amy(Rosamund Pike 飾)的角度來看整件事
這段一定要說的就是:律師(Tyler Perry 飾)
在小說裡對於律師的操弄手段,以及媒體的反應,沒辦法呈現的像是電影那麼好!這是玩偶覺得整部片最優秀的地方,把書本不足的部分補足。
(三)女孩與男孩:因為是結局,稍微點到就好
對於結局在小說中運用各自獨白擁有更多的描述,但電影裡的點到為止卻恰當好處。
二、IMDB、爛番茄評價、比較
8.5/10 88%
比較這幾個禮拜的片下來,《控制》的評價非常非常的高呢!!
大家如果要分類這部片的話,就是純劇情片,而拍純劇情片是最困難的一件事了
太夢幻會變成藝術片,太詭譎會變成懸疑片
看預告片就知道,不是那麼的...吸引人,當中沒有很美或很高超的鏡頭,也不容易配樂
玩偶曾經有個疑惑,比較起《別相信任何人》同樣是暢銷小說,卡司也完全不輸給《控制》
拍出來的差別以及評價卻相差這麼大
其實,也就只是投入資金的問題,這邊列舉兩個,讓大家了解一下電影的 Money talk
1.導演的名氣:David Fincher/Rowan Joffe,很明顯前者大勝很多
2.作家編劇的保障:
何謂作家編劇的保障呢?舉例來說,今天一部九把刀的電影,由九把刀本人當編劇和由職業編劇當編劇,觀眾會怎麼看?
如果九把刀當編劇的話,
第一、拍不好,不會有人過分責怪,大家心理早已被植入一個既定想法「電影無法展現出小說的無限想像空間,何況是新手編劇。」
第二、在票房上有所保障,「九把刀」三個字出來就是有名氣,票房有個底子。
這種現象在國外也有,但在台灣又更加的離譜,所以我們常常在國內可以看到作者和編劇是同一人的情況
所以在這兩樣因素上,《別相信任何人》在投注資金方面非常的困難,誰要給你錢去拍啊?根本沒保障!
再加上,光片長就輸《控制》將近一小時...
一部劇情片,片長不夠怎麼去闡述整則故事呢?
當然還有其他因素,像是行銷手段以及卡司等等,但在《控制》以及《別相信任何人》的比較上,玩偶只列舉這兩樣
看看預告片就知道,本來應該是要我贏才對啊
三、作者、導演
(一) 作者:Gillian Flynn
簡介:
美國作家,現年43歲,曾為美國娛樂雜誌(Entertainment Weekly)撰寫電視評論,於2008年遭到解雇,現在專職寫作,並且於今年為美國影集(不覺得跟《控制》男主角背景很像嗎?)
曾經有位評論家當面指責其作品「過分刻劃女性的壞,根本污辱女性!!」
但Gillian Flynn回應-「大家平常都將女性當成神,認為她們生性良善,但都忽略了她們汙穢、淫蕩、Bitchy的那一面。」整個很帶種XD
作品:
2006《利器》(Sharp object)
每個人的人生都有脫軌的時候。我的第一次是妹妹去世那天;第二次則是舉起刀的晚上……
13歲那年,卡蜜兒最疼愛的妹妹久病過世,就在同一年的夏天,她找到了解放生命痛苦的出口──她上癮似的,無法自拔地用尖利的器具在自己身上刻字,唯一完好無缺的部位是上背部一小塊皮膚跟她貌美的臉龐。
18年後,在三流報社擔任記者的卡蜜兒,極不情願地奉命回到故鄉追蹤兩起女童凶殺案件。遭到謀害的女童被發現時牙齒都被拔光,腿毛被刮掉,塗上口紅。兇手殘忍的手段,讓整個小鎮陷入極端的恐慌,居民們個個人心惶惶。
就在卡蜜兒一步步深入探究凶殺案件的真相時,卻也不小心挖掘出埋藏在自己家中的駭人秘密。而這個秘密所揭露的真相將她逼到了生命的邊緣,迫使她身上唯一僅存的完好皮膚也即將難以倖免於自殘的刀口下……
2009《暗處》(Dark places)
7歲那年,麗比.天的媽媽和姊姊死於「堪薩斯瘋狂殺人事件」。就在兇手大開殺戒之時,小麗比從小小的農宅逃了出去,還上法庭作證,說15歲的哥哥班恩就是兇手,並因此聲名大噪。25年後,靠著慈善捐獻過活的麗比發現,世人已漸漸遺忘她的存在,捐款日漸稀少,眼看就要用完了……
就在這時,殺手俱樂部登場。這個病態的地下組織,對於惡名昭彰的犯罪事件特別感興趣。他們找上麗比,想從她嘴裡證實班恩的無辜,麗比則想趁機大撈一筆。她要求俱樂部出錢,讓她調查當年捲入這樁滅門血案的人物,並允諾定期向俱樂部回報……或許,她會坦承當年的證詞充滿漏洞。
隨著調查行動展開,麗比發現自己回到故事的起點--她最崇拜的哥哥身上。
2012《控制》(Gone girl)
譯者:施清真
簡介:
1965年生,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系學士,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大眾傳播碩士,美國西北大學人際傳播學博士,曾任教於淡江大學及輔仁大學大眾傳播系,現定居美國,專事翻譯寫作
譯作:
《蘇西的世界》、《不存在的女兒》、《老虎的妻子》、《英倫魔法師》、《索特爾家的狗》、《愛的歷史》、《神諭之夜》、《接骨師的女兒》、《大宅》、《防守的藝術》
(二) 導演-David Fincher(大衛芬奇)
說到David Fincher第一個想到的字就是「陰」,以劇情片成名的他,在其作品裡充滿著社會價值觀的反思,以及看完之後會讓觀眾留下淡淡的疙瘩為特色,擅長用人造燈光營造出冷色調的感覺,題材不外乎暴力、歧視、犯罪等等。
最著名的代表作為-《火線追緝令》(Seven)
玩偶非常非常喜歡這部片,使用七宗罪為軸心讓整場犯罪方式更加令人好奇,期間也不斷呈現社會底層的慘況以及改變,到底是什麼改變了社會?最後再來個正義哲學配上摩根‧費里曼的超熟男形象...(玩偶是老人控)
近幾年David Fincher的作品也都是大家耳熟能詳的大作
包括玩偶心目中電影的前十名-《班傑明的奇幻旅程》也是David Fincher的作品
布萊德‧彼特,真的應該好好感謝David Fincher....讓他的知名度提高到不行,《火線追緝令》也是由布萊德‧彼特飾演男ˋ主角之一
《社群網站》(The social network)
兩大主角,一位跑去變魔術(出神入化),一位變成蜘蛛人XD
《龍紋身的女孩》(The Girl with the Dragon Tattoo)
最近的美國影集-《紙牌屋》
導演大概介紹到這邊,若想進一步了解的可以看看KJ大大所寫的專欄有很詳細的介紹
四、有趣小知識
(一)cleft chin (下巴酒窩)
cleft chin的中文是顎裂
是骨骼以及肌肉沒有鏈結好的情一種家族遺傳特徵(born mark)和酒窩一樣
在美國,又有別稱為 hero chin 的性感象徵,她們認為擁有那種下巴的人一定是大英雄或者大壞人
所以在電影《控制》中,才會有遮住自己下巴,以顯示自己是真心誠意這個橋段
不論是Hollywood 還是 中國這邊的影星,很多人都擁有這個性感象徵
林青霞
黃曉明
Michael Jackson
雖然在美國這被視為性感的象徵,而且主流價值觀也漸漸的影響到了東方,但在面相學中,cleft chin卻代表的晚年危機以及壽命不長。
(二) Punch and Judy (潘趣和茱迪)
還記得愛咪送給尼克的禮物嗎?就是Punch and Judy的玩偶,而什麼是Punch and Judy呢?
這是英國很有名的兒童布偶劇,Punch是裡頭的主角,很愛鬧事的一位先生,並且常常拿著一根桿子打別人的頭
包括Judy和他們的寶寶,大家不妨看看吧!不同文化,有所差異。
(三)有關那根
有看過的人應該都知道Ben Affleck的春光乍現了吧?但大家知道飾演有錢變態狂的 Neil Patrick Harris 也有露餡嗎?
來看看這篇訪問
受The Daily Beast訪問時,被問及觀眾能不能在片中看到他的「老二」給予了直接的回答:
「很明顯的,你們看得到。」
記者凱文法倫馬上追問尼爾會不會有點吃醋?當大家的焦點都落在班艾佛列克居然在片中露鳥,尼爾大笑之後風趣的回答:
「如果我的露鳥鏡頭也是在一個溫暖的淋浴間拍攝,那大家的討論度可能會更高,只不過我的狀況是當下有一堆血噴出來…」
五、評論(沒有絕對,電影是自己看,腦子是自己想)
不知道是受《告白》影響還是有其他更早期的作品帶起的,日記、書信、第一人稱描述,儼然成為現在懸疑小說的一種風潮,而電影也瘋狂的挪用,效果出奇的好!不僅增加的懸疑感更能使人深入其境。
《控制》就是這樣,使用一般電影的方式,在配上《告白》中書信體的旁白以及鏡頭切換,完美地融合新電影的趨勢以及一般的電影的習慣,這是《控制》極為成功的地方,當然有好也有壞;在第一段鋪陳的劇情其實相對性的較為乏味,會讓觀眾有種 "不會太專心看" 的心情,說是冗長其實不對,給玩偶的感覺是懸疑度不夠,如果能在這段就做出一些小推翻或者在多描述一點背景帶給人的失落會更好,雖然看得出來已經用警方的觀點來彌補,但還是顯得不夠。
不如說說為什麼現在這種書信體會這麼蔚為風潮的原因,但這一切只是玩偶自己本人所感覺到的想法,並非絕對。從前我們看懸疑電影時總是跟著主角,不論是心情或者線索,都是主角發現了,鏡頭帶著我們一起發現,所以當我們即便看到了結局,也只能知道「主角的想法」;而書信體可以帶給我們不同的視野,讓我們去了解「另一個人的想法。」人類似乎想了解所有的人呢XD
最後附上一張很棒的圖
希望大家喜歡這篇文章,也抱歉讓大家等那麼久